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4241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3-07-05 11:44      字体:[]


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

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数据共享 规划引领 扎实推动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自然资源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建议答复如下:

一、近年贵州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工作情况

过去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消除和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理论研究、加强科技赋能、创新管理方式、完善体制机制、提升监测能力、增强群众意识,最大限度减少群众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为我省地质灾害排查调查最深入、监测预警最精准、综合治理最科学、能力建设最快速的时期。全省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06起,避免人员伤亡10942人,避免经济损失4.48亿元,在防治工作中有效处置险情599起。尤其十四五以来防治成效明显,2021年全省因灾死亡失踪4人,同期相比减少60%2022年全省因灾死亡失踪3人,同期相比再减少25%

虽然近年来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对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对照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很多工作还存在不小差距。除了你指出的问题外,我省地质灾害防治还面临风险隐患点多面广”“突发灾害识别困难”“撤离现场管控不严”“预警预报精准不够”“人为活动诱发灾害等问题,需要全省各级各部门同频共振、持续努力方能化解。

二、关于“数据共享,推动灾害风险防范关口前移”

(一)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掌握隐患风险底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每年组织相关部门,针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人员聚集区域、重要设施周边、人类工程活动区域开展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工作,最大限度发现地质灾害风险隐患。为了解决隐患在哪里的问题,2017年以来,我厅组织开展了全省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典型地质灾害隐患勘查、贵州省农村道路沿线、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周边等地质灾害专业调查等工作;在全国率先利用星载雷达、机载雷达等前沿技术方法,开展--一体化地质灾害专业遥感调查;扎实开展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全面完成全省优于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截至目前,全省共有隐患点和风险斜坡28172处,潜在受威胁群众达200多万人。其中:已监测到变形的隐患点10475处。具备成灾条件但尚未监测到形变的风险斜坡17697处。

(二)落实数据共享,多措并举推动防范关口前移。一是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综合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按照五级管理的思路,统筹建设了集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项目管理、能力建设、指挥调度为一体的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二是探索隐患点+风险斜坡点面双控管控机制,不断完善一体五位网格化管理机制,全覆盖落实巡查人员2万余人。全面推进隐患自动化监测站点建设,推进构建监测员+自动化监测人防+技防管理模式。累计建成7772处地质灾害隐患自动化监测站点,安装了2.3万余台(套)专业监测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进行动态监测,强化对地质灾害全生命周期监控。三是建立与应急、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会商研判、灾害数据共享等工作机制,强化风险会商研判、监测预警,适时共享灾情数据,推动灾害风险防范关口前移。针对五一、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及全国、全省两会等重要时段,坚持每日运用全省统一建设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平台,综合我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气象数据、地质灾害指挥平台实时监测预警信息,综合研判未来24小时风险信息预警,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风险信息,将信息发布至乡镇(隐患点),组织省地灾防治指导中心对预警区域进行调度,及时处置险情。四是主动收集交通、水利、能源等重要设施及矿山矢量数据,依托InSAR(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测量)进行区域面扫,定期开展广域范围的形变分析,锁定风险隐患靶区。及时将新发现隐患数据通报给行业主管部门,提醒行业主管部门压实企业防灾责任,做好防范工作。五是与成都铁路监督管理局、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其纳入信息共享范畴,加强铁路(高铁)沿铁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共享。六是每年公布100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基本信息,及时更新隐患点标示牌、防灾责任人员等关键防灾信息。广泛印发宣传资料,依托电视台、报社等省内主流媒体,联合微信、抖音等新媒体,铺天盖地开展多形式宣传和培训,引导群众关注房前屋后地质环境变化情况,将科普宣传覆盖到最后一米,推动从要我防我要防的观念转变。

三、关于“规划引领,强化地质灾害风险区域管控”

(一)将地质灾害风险防范纳入各级规划重要内容。一是《贵州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明确严格控制村庄搬迁撤并范围,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实施搬迁撤并二是各地在编制县域国土空间规划时,要全面收集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数据,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作为特殊空间予以管控,引导各类生产、经营、建设活动予以主动避让。三是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结合贵州地质灾害频发的特点,将协同划定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重点防控线,保障人居环境安全作为安全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强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重点防控空间基础,明确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洪涝等综合风险重点防控区域,优化防灾减灾资源区域布局。在市县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落实上位规划,划定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重点防控线并深化细化相关管控要求和保障措施,并针对防灾减灾应急建设预留用地规模。

(二)加强地质灾害区域空间规划管控。一是建成贵州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按照统一地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原则和国家相关要求,将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控制线等数据上图入库,作为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数据。同时,督导地方加快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将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线上图入库,推动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统一底图底数。二是村庄规划审查通过后加强宣传,强化实施监督,强化用途管制和重大地质灾害监测。三是压实各级交通运输、能源、水利、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监管责任,重点对公路、铁路、矿山、能源管线、水库、切坡建房等在建工程,督促建设项目单位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按照评估意见实施防治工程并强化过程监管。四是充分发挥技术保障单位在群众宅基地选址、企业建厂选址的技术把关作用,现场核查时向群众宣传安全选址的重要性,综合考虑村庄用地布局、村民意愿,督促指导村民将宅基地选择在远离滑坡、崩塌等隐患威胁区域,对存在切坡建房的,要求群众同步配套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四、关于“高位推动,建立健全相关于制度保障体系”

(一)统筹中央资金扎实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试点工作。一是20203月,6部委印发《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工作方案》,明确针对当前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补助费用低、搬迁难度大、搬迁意愿不强等问题,各地可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避险移民搬迁补助标准2020—2022年,我省统筹中央资金7.36亿元,实施8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搬迁,计划将13115名群众搬离风险隐患威胁区。二是为统筹抓好国发〔20222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衔接房地政策助推避险搬迁工作并增加覆盖面的工作要求,制定《贵州省衔接房地产相关政策助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试点方案》,选取遵义市、六盘水市、毕节市开展试点,省级按4万元/人予以补助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统筹地方资金和部门政策项目,共同推进避险搬迁工作,已安排24992万元,支持28县区通购房安置方式对危急险重隐患区群众进行搬迁,拟搬迁1485户、6248人。三是《贵州省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各地要用好新国发2号文的政策机遇,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强避险搬迁政策宣传引导,对处于风险隐患区群众分期分批搬迁。避险搬迁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市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县级人民政府统筹组织实施。例如,毕节市成立了项目、房源和金融3个专班,建立周调度、周通报、周报告制度,每周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排名,并将情况报市政府和通报县(市、区)政府。

(二)广泛调研,积极探索建立避险搬迁新机制。一是新国发2号文下发后,省委办公厅将避险搬迁调研作为2022年重大课题,组织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移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应急厅(以下简称“5厅局)等部门,深入一线开展避险搬迁调研,认真调研全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开展情况,深入查找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提出强化组织领导、突出规划统筹、探索差异化安置政策、加大资金和政策整合力度、完善后续保障政策、加大宣传引导、强化动态监测7个主面的对策建议。二是根据省委常委会调研式推进重点工作的部署,按照《调研式推进国发〔20222号文件具体化、项目化、清单化落实工作方案》任务分工,为了落实518日徐麟书记率队到省自然资源厅调研主题教育开展情况指出问题整改,推动主题教育活动走深走实,“5厅局组成调研组,深入全省各地、赴甘肃省开展避险搬迁专题调研,深入查找我省避险搬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调研分析认为,目前我省避险搬迁工作存在缺乏国家层面的集中支持、地方财力难以支撑、各地重视程度不平衡、部分群众搬迁意愿低、安置方式和补助标单一不利于整体搬迁等问题,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努力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整合资金政策支持搬迁、积极探索分类安置方式、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健全制度强化监督等建议意见。

(三)标本兼治推进地灾害防治工作。一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徐麟书记到我厅调研主题教育工作情况的指示要求,我厅在前期资质单位开展逐点详细调查评价和风险排序的基础上,组织各市、县政府及自然资源部门再次核实需要实施避险搬迁的隐患点所威胁对象。更新搬迁对象到县、到乡、到村、到组、到隐患点、到户、到人七对应台账。二是在现有保障条件下先行搬迁极高风险隐患点受胁群众。在未获国家专项支持前,我们统筹现有中央补助资金和省级可用于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资金,分年度对极高风险隐患威胁的627125335人先行实施搬迁。三是不断强化人防+技防监测预警防灾体系。动员各方面力量,认真开展日常排查和动态巡查工作,及时掌握隐患点变化和新增情况,针对性采取防范措施。强化对一线监测人员管理,用好已建成近8000处自动化监测站点,提升临灾避险和处置能力。严格落实三个紧急撤离制度,对难以搬迁避让的隐患点,按照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要求,有计划地安排实施工程治理,逐步消除地灾隐患威胁。

下一步,我厅将遵照徐麟书记518日到我厅调研主题教育时作出坚持科学防治、标本兼治,分轻重缓急提出避险搬迁方案,积极向上争取支持,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指示,一是尽最大努力争取国家支持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二是在现有保障条件下先行搬迁极高风险隐患点受胁群众;三是不断强化人防+技防监测预警防灾体系。帅文委员,我们期望你一如继往地关心、帮助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提升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自然资源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

202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