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自然资源综合统计月报(2019年1—11月)
发布时间:2019-12-06 16:11
字体大小:大-中-小
访问量:次
打印本页
主要统计指标简要分析
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有力。自然资源部下达贵州省2019年度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在全国总量减少100万亩的情况下,下达我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2.8万亩,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指标420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与去年持平,但实际争取量较去年增加。同时,下达我省补充耕地计划14.74万亩,同比减少11%。今年1—11月,全省获批建设用地428宗,面积17.28万亩,同比减少49.36%。其中,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3宗、面积1.08万亩,同比减少30.11%;省政府批准建设用地425宗、面积16.2万亩,同比减少50.38%。但已审查通过的建设用地,有174宗、9.02万亩待缴费,涉及新增费5.18亿元、征地补偿款26亿元。
二、国有建设用地供给充分。今年1—11月,全省国有建设用地供应25.11万亩,同比增长33.61%。其中,出让国有建设用地12.09万亩,同比增长29.76%;成交价款1314.37亿元,同比增长43.23%。全省平均出让地价同比增长16.26%。按用途类型看,全省房地产用地供应7.11万亩,同比增长27.45%;工矿仓储用地供应4.16万亩,同比增长17.46%;商服用地供应2.51万亩,同比增长51.1%。上述三类用地分别占全省土地供应总量的28.32%、16.57%和10%。全省批而未供土地25.18万亩,闲置土地10.51万亩。2014—2018年全省平均供地率61.16%。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初见成效,全省处置批而未供土地8.58万亩、闲置土地2.79万亩。
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自然资源部下达我省2019年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10万亩,同比增长14.5%。下达我省2019年度增减挂钩跨省域调剂任务1.8万亩,仍排全国前列,将为脱贫攻坚筹措资金54亿元。今年1—11月,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使用任务3.48万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9.43%,可筹措易地扶贫搬迁还贷资金69.6亿元;流转省内其它增减挂钩节余指标3314亩,为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筹集资金6.628亿元。
四、颁发勘查许可证同比增加、采矿许可证持续下降。全省有效勘查许可证711个(面积8828平方公里),同比增加52个,其中颁发探矿权311个,同比增加257个。全省有效油气探矿权42个,面积7.64万平方公里,其中:页岩气9个,面积1.49万平方公里;煤层气20个,面积1508平方公里;常规油气13个,面积6万平方公里。全省有效采矿许可证4476个(面积6924平方公里),同比减少232个,下降4.93%。其中:部级25个,与去年同期持平;省级1637个,同比减少217个,下降11.7%;市县级2814个,同比减少15个,减少0.53%。今年1—11月,出让探矿权29个,省级采矿权出让9个,同比增加125%。备案矿产资源储量报告144件,主要涉及煤、磷、铁、铝、铅锌等矿种。配合做好电煤保障、煤矿兼并重组,批复保留煤矿486处,注销关闭煤矿采矿权393个,淘汰落后产能4532万吨。
五、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防治持续加强。今年1—11月,全省共实施各类勘查项目230项,合计投入4.1亿元。其中,基础地质调查12项,投入2124万元;矿产勘查149项,投入3.61亿元,占总投入88.05%;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11项,投入1574万元;地质科学研究与技术方法创新58项,投入1200万元;地勘基金11项,投入5420万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水城县“7.23”特大山体滑坡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批示,按照“三个凡是、三个到位”要求,实施地质灾害防治“60天攻坚战”,深入推进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督查、行业查灾、大数据查灾、专业查灾、群众报灾专家核灾、监测预警预报、宣传培训等七大行动,全省累计组织7942支专业队伍及12224名技术人员、66958名群测群防人员,巡查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56955处,发现已变化台账隐患点42处,新增隐患点112处。今年1—11月,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29起,直接经济损失1.16亿元,人员受伤13人、死亡43人、失踪9人;成功预报地质灾害20起,避免人员伤亡3585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3768万元。
六、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推进。实施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5.7亿元,占总投资的78.8%,今年实际开工项目30个、年度开工率76.9%,项目综合平均进度为60.8%。实施乌蒙山“兴地惠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累计拨付资金7亿元,7个子项目全部开工建设,项目综合进度为84.62%。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制定基金管理办法,累计完成32.41平方公里工程治理;开展长江经济带贵州区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获得中央补助资金6530万元;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治秃”专项行动。瓮福磷矿区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初显成效,积极探索“菌草种植—生态修复—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模式。绿色矿山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竣工验收有序开展。今年1—11月,全省192个土地整治项目通过验收,同比下降62%;项目总投资7.1亿元,同比下降53%;整治总面积15.43万亩,同比下降61%;新增耕地3.08万亩,同比下降63%。新增粮食产能2251万公斤,建设农业灌排沟渠、管道451千米,新建生产路468千米,惠及农业人口45.28万人,其中惠及贫困人口2.82万人。
七、自然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稳步推进。坚持实事求是、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加强统筹调度,严控成果质量,强力推进全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目前,全省88个县的基础调查工作已完成,上报成果全部一次性通过国家核查,一级错误率均未超过1%,平均错误率为0.2%,成果质量位居全国前列。落实了2019年全国地理国情监测经费471.58万元,明确了5个技术单位,开展了技术培训,收集了监测资料,完成了影像纠正,变化信息发现与提取等推进有序。2019年度草原资源综合植被盖度与生物量样地外业调查积极推进。不动产登记提质增效,制定了58种不动产一般登记、抵押登记业务的申请资料收件清单和3类流程图,建成全省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统一了登记流程、收件清单、监督管理,实现人员集成、业务集成、信息共享、一窗办理,只收一套资料,全省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全面实现在5个工作日以内办结,提前3个月完成省委、省政府目标任务,提前1年3月实现国家目标要求。今年1—11月,全省累计发放不动产登记证书40.18万本,发放登记证明52.53万份,办理抵押登记106.14万宗(户),涉及土地45.88万亩。农村房地一体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积极推进。启动林地类茶园不动产确权登记,助推全省茶产业加快发展。制定了《贵州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总体工作方案》。
八、耕地保护监督不断强化。根据2018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省耕地面积为6768.37万亩,全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261.69万亩,均高于国家下达我省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628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257万亩,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为保护好地形坡度小于6度、相对集中连片的500亩以上坝区种植土地,制定了《贵州省500亩以上坝区种植土地保护办法》(黔府办函〔2019〕17号),进一步强化了相关保护措施,为我省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提供了优质耕地资源。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1:5万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全省富硒、富锗特色耕地资源丰富,富硒、富锗耕地5147万亩、2889万亩,富硒耕地规模居全国前列,将为我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提供科学支撑。会同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通知》(黔自然资规〔2019〕6号),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严格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管理,统筹生态退耕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加强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建立健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监管机制。推进补充耕地三年行动计划,落实耕地占补平稳新政。开展区片综合地价制定,做好与现行征地补偿标准的衔接,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九、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建立了23个部门组成的贵州省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联席会议制度,细化了60条改革任务,明确了责任分工。探索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开展贵阳市国有土地资源资产核算国家市级试点。完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形成了2018年度国有自然资源报告并首次报部,建立全省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情况的长效机制。湄潭集体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持续巩固深化。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研究制定了“1+5+8”配套改革政策,基本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矿业经济规律的矿业权出让制度,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易推广、可借鉴的“贵州经验”。修订了贵州省矿产资源储备登记暂行办法。推进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改革,明确由税务机关代征工作程序,完善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平台。
十、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不断加强。在全国率先制定了落实“多规合一”加强过渡期规划管理工作意见,明确了到2020年过渡期间规划管理的十条具体措施。成立了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定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起草了我省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并监督实施的意见提请省委常委会(省委深改会)近期审议,启动了20个极贫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制定《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优化工作方案》,按“划管结合”和“多规合一”的总体思路,根据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有关要求,对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分析主要问题与困难,重点识别存在的矛盾冲突,提出优化调整建议,作为全省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基础支撑。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编制“多规合一”的规划目录,构建“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平台,编制审批事项清单,制订审批流程图。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合并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合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用地批准,推进多测整合、多验合一。
十一、自然资源法治建设和监督管理不断加强。
推进《贵州省不动产登记条例》立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提出了《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等8部法规修改建议。今年1—11月,省自然资源厅办理行政复议案件31件,同比增加23件,其中结案31年,同比增加21件;办理行政诉讼9件,同比减少5件,其中结案4件,同比减少1件。全省“大棚房”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推进督察意见书反馈问题整改。全面开展“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专项行动。探索建立“增违挂钩”机制,狠抓年度卫片执法检查,开展违法清理整治专项行动,依法依规稳妥处理历史违法,对新增违法用地特别是违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地等违法问题,全面“严起来”,依法依规坚决查处。由于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淡薄,耕地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未有效统筹发展与保护关系,多年来积压形成大量违法用地,矿产资源违法形势也较为严峻。1—11月,全省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3505件,同比增加43%,面积9.61万亩,同比增加226%,其中:立案1591件,同比增加63%;结案570件,同比减少43%,罚没款1.22亿元,同比减少8.64%。矿产违法案件立案查处222件,同比增长59%,其中结案176件,同比增长30%,罚没款1047万元,同比增长98%。
十二、测绘地理信息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完成了2019年全省玉米遥感监测,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易地扶贫搬迁、FAST电磁波宁静区无线电设施及建设形成阶段性监测报告,其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遥感监测按计划推进,“问北位置-贵州”北斗导航位置服务网运行良好,持续提供高精度自主空间位置服务。全省遥感影像统筹推进,截至11月,获取2米级影像626景,覆盖率99.4%;亚米级影像1890景,覆盖率99.8%;高光谱数据315景,覆盖率为97%;多光谱数据181景,覆盖率为100%;雷达数据(X波段)337景,覆盖率63.6%;雷达数据(L波段)127景,覆盖率为93.3%;雷达数据(C波段)13景,覆盖率11%;完成航飞面积3.25万平方公里,占任务面积的96%。通过天地图·贵州、遥感影像统筹服务、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库数据服务等3个平台提供数据服务。今年以来,向社会提供地理信息成果4D产品1.56万幅、模拟地图产品63幅、大地成果产品1.24万个、航空影像产品1.3万片。
十三、自然资源科技取得重大进步。2019年9月27日,《固体矿产绿色勘查技术规范》(DB52/T 1433-2019)获批公告,将从2019年12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绿色勘查领域第一个发布的地方标准,将为推进我省矿业转型与绿色发展迈出重要步伐。10月17日,2019年贵州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博览会开幕,以全国首创的赛会合一形式,充分展现我省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成果,推动全省测绘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搭建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沟通交流平台,不断提高我省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贵州古生代被动陆缘页岩气成藏规律研究与找矿突破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喀斯特地貌区雷达干涉测量地质灾害排查方法与应用研究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贵州省地质灾害隐患InSAR排查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19年全国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今年10月,我省3人入选2019年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三梯队名单,3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名单。建立了我省自然资源领域专家库。贵州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正式挂牌运行。推进自然资源大数据建设和应用,加快贵州“自然资源云”建设,全力推进“一云一网一平台”工作,建立自然资源全息大数据平台和共享服务体系。
附件:贵州省自然资源综合统计月报(2019年1—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