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转型“主题论坛专家发言集锦
发布时间:2023-12-08 14:25
字体大小:大-中-小
访问量:次
打印本页
编 者 按
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

曲福田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自然资源智库指导委员会委员
全面实施矿山尾矿资源利用调查

唐菊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总地质师
“空间换地”促进土地高效利用

汪 晖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推动绿色矿山建设迈上新台阶

周进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2004年~2010年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行动,使百余座矿山重焕生机;1999年~2010年资源大调查发现了900余处矿产地,显著提升了国内资源的保障能力;2013年实施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夯实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根基。随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改善了矿业形象,矿山公园建设探索了闭坑矿山服务社会的新路径;国家财政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专项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政策性补助等,更进一步促进了绿色矿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22年年底,共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1100余家。全国各地出台了专项建设规划、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构了一套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矿山建设管理体系, 形成了一套相关管理部门协同行动的绿色矿山建设制度体系,涌现出一批典型绿色矿山建设优秀企业,造就了一支优秀绿色矿山建设及专业服务队伍。
为了推动绿色矿山建设迈上新台阶,我国还应严格技术标准,推进矿山绿色开发设计,确保探明矿产储量的最大化利用;采用绿色设备及工艺,加强有益元素的选别与利用;强化矿山投资合规性审查,充分考虑矿山建设的环境、社会、治理等因素,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融合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绿色矿山发展共识,推动相关部门联合共商共建共享。

谭秀民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副所长
矿产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它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资源安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然而,我国资源供需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国内地质找矿难度持续增大,矿产节约与综合利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矿产资源“三率”水平持续提升,难利用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比例提高;22种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取得显著效果,查清矿业开发利用资源消耗特征;初步建成重要矿产矿山“三率”数据库,初步构建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标准体系;高纯石英建立全链条调查评价体系,实现找矿与提纯协同创新;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持续发力。
我国矿产资源利用还存在三方面问题:战略性矿产节约集约利用规范不完善,“三率”指标有待更新;部分战略性矿产综合利用水平尚不清楚;矿产资源利用方面的“卡脖子”技术有待攻关。
在当前及以后的一段时期,我国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服务于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领域,落实好新一轮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以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确保资源安全;在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以开发矿产资源绿色利用技术为目标,全面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
持续推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黄海波
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分党组书记、局长,高级工程师
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

彭伟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海洋能是指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自然能源,具有开发潜力大、可持续利用、绿色清洁等优势,其开发利用对于推进沿海地区能源结构转型、服务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先后布局实施了一批潮流能、波浪能开发利用与规模化示范项目。近期,全国首台兆瓦潮流能发电机组并网发电突破270万度,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成功海试运行。同时,我国“海洋能+”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扩展,部分技术已实现产品化,在海岛能源保障、深水养殖等多个领域获得了突破。在此基础上,我国海洋能国际影响日渐增强。2011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作为中方缔约机构加入国际能源署海洋能源系统技术合作计划。
我国应继续推进潮流能、波浪能等的规模化利用,加快海洋能技术与装备优化升级,建立和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构建多层级协同共促的产业发展协调工作机制,为海洋能开发利用提供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拓展“海洋能+”多领域应用场景,尽快制定和出台上网电价、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支持我国海洋能技术和装备“走出去”,深度参与海洋能国际组织,提出中国方案;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海洋能产业相关政策及标准制定,支持国内企业联合开展国际海洋能示范项目合作。
发挥林长制作用 做好森林可持续经营

靳爱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资源管理司二级巡视员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果。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构建了省、市、县、乡、村等各级林长体系,全面压实了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主体责任,建立了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今年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5年)》,计划用3年时间引领各地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一批示范模式林,打造全国先进样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机制措施,以试点示范引领带动各地提高森林质量、调整林分结构、创新管理机制,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应充分发挥林长制引领作用,充分认识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实现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群众得实惠,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造福群众

黄建兴
原国家林业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原福建省林业厅厅长
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宝库,在把森林保护好的同时积极探索将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的路径,才能让森林资源更好造福人民群众。以往的林权改革,由于权属落实不到位、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突出,农民始终无法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林农收入低下,守着青山绿水过穷苦日子,迫切要求进行新一轮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新一轮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巩固20年前分山到户、产权平等的成果,引导土地入股开展股份制经营,并在流转过程中尊重农民意愿,做好产权保护工作。林权分户经营应该坚持市场经济,谁经营、谁投入、谁受益,鼓励金融支持林业,把金融活水引到山上,推动林业大发展。
如何推动新时代中国林业现代化转型发展?林业的首要功能定位应从生态林业向多功能林业转变,林业资源管理政策则从管林木为主向管理林地为主转变,林业经营模式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生态产品价值从价值虚化向实现机制转变,林业产业从第一产业单一发展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林业管理服务从传统人工操作向数字化林业转变。
一条主线+三项基础+五种模式

张龙飞
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