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18年后的今天,一场关于“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的深度对话,在这里展开。
如何通过媒体融合这扇窗,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故事?如何在大众面前,生动形象地呈现美丽中国建设的自然资源力量;如何推动“两山”理念实现更有效、更广泛的传播……12月4日下午,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举办“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理念传播”主题论坛,来自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澎湃新闻网、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清华大学、新浪微博、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的6位嘉宾为我们讲述了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的故事。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战略,也是需要人人参与的共同事业。如何让这个宏大命题跳出专业领域,进入大众视野,真正深入人心?破圈,是新浪微博政务公益运营总经理李峥嵘给出的关键词。

图为李峥嵘发言。
“要让生态文明从专业的‘生态圈’进入到网民的‘生活圈’‘兴趣圈’,探索生态文明传播的破圈。”她表示,要给社交媒体以生态文明,平台所有的工作都应聚焦于这个核心价值去做探索。清华大学新闻舆论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虞鑫认为,当前,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自然资源工作的传播,已呈现出从中心模式走向对话模式、从媒体场景走向生活场景、从事件驱动走向数据驱动的趋势。要让公众理解科学,构建“提问—互动”的对话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可以开展更多沉浸式、体验感、趣味性的科学传播项目,比如,让一些教学项目进入中小学校,与科技馆、博物馆等展开合作,设计借助科技手段的体验项目等。

图为虞鑫发言。
在上海,“破圈”这一理念,正在化为切实的行动。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将主题确定为“共栖”,旨在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价值观。“在主展馆,我们打造了一个占地近千平方米的‘生境花园’,它以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风、土、水及多样生物这四种关键元素为主题和素材,空间内包含一个室内花园和一个兼具休闲互动、观影学习、举办各类公众活动等多种功能的沉浸式‘自然客厅’。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项目首席保护官王会东介绍。

图为王会东发言。
他表示,大自然保护协会希望通过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之城的真实场景,拓展人们接触自然、感知自然的方式,增强科普教育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公众主动探索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愿。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做好生态文明理念大众化传播,同样如此。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副社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约评论员杨禹讲道:“面对公众,我们不仅要讲绿色发展的故事,也要讲清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发展关系调整的故事;我们不仅要关注新鲜事,同时要把新鲜事背后的来龙去脉、理念认知的纵向变迁等告诉公众。这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图为杨禹发言。
抵达人心才能温暖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如何把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每个人的心里?杨禹认为,一要紧紧抓住新知,通过互动,解锁新知;二要抓住关键词“连接”,将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连接起来;三要做好制度的精细化建设与宣讲;四要讲好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
“42268625829,请问大家知道这组数字有什么含义吗?”沙龙主持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全球节目中心董丽萍的提问,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关注。对于澎湃新闻网副总编辑黄杨来说,这组由几个重要节日日期组成的数字再熟悉不过,“每年我们都会在世界地球日、世界海洋日、全国土地日等重要节点,通过开机屏、视频和图文报道、H5和动漫产品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宣传,持续加深大众对自然资源保护的了解。”

图为黄杨发言。
他注意到,这两年来,自然资源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澎湃,大家耳熟能详的自然资源故事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我们在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是怎么想出一个更具公众关注度、更具传播力的策划,如何让专业化的政策内容入眼入耳又入心。”黄杨说。这也是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社长周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世界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把思想装进受众的脑袋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众化传播的问题。”她说,概括来讲,是理论阐释和舆论抵达这“两论”问题。

图为周星发言。
近年来,媒体融合改革快速推进,从终端技术、内容生态到传播渠道、生产平台都在进行全方位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媒体工作者也在一次次新闻实践中求索答案:打造大流量与正能量的双向通道,让大流量赋能正能量,用正能量凝聚大流量。“早在2019年,我们就确立了‘面向全社会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流媒体,提供自然资源资讯服务的大数据媒体,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的智媒体’的新定位。”周星介绍。在她看来,讲好中国的生态文明故事,一是把“大道理”做“轻”。着力用网民喜欢的叙事方式,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好地被大众理解、接受和践行。二是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作为行业媒体,追求流量但决不止于流量,要强化差异化、分众化生产和传播。三是将“朋友圈”做大。一方面,始终坚持内容为王,逐渐从PGC转向“PGC+UGC+AGC+MGC”(专业、用户、算法、机器生产内容),拥抱大数据;另一方面,在建强“i自然”APP的同时,强化与其他媒体、平台的合作,借势借力跨界出圈,拥抱大流量。“比如,不久前,澎湃新闻报道的因违法用地问题突出,九名市(州)长进京检讨的新闻引发关注。标题的冲击力生成了点击的吸引力,也同时让更多公众了解到自然资源部门对遏制耕地违法行为、守住耕地红线的决心与力度,这是我们这篇报道的初衷。”黄杨说,融媒体时代,既要用大流量、冲击力吸引公众的关注,也需要让公众读懂每篇报道背后所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将是我们一直探索的。
每一个绿色奇迹的背后,都印刻着无数普通人的奋斗坚守。“生态文明理念的建立与践行,更需要每个人都尽微薄之力。”李峥嵘这样说道。在李峥嵘的眼中,社交媒体平台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记录者、链接器。“我们希望通过微博,可以让更多在生态保护治理一线、默默无闻奉献的普通人被看到、被记录;我们希望能够推动实现各级政府部门、机构、公益组织等的有机连接,让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触达更多人。”从线上到线下,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发生于山林间、村落里、城市中。社会公益组织的推动,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参与推动设立国家公园、开展牡蛎礁保护与修复、建立水基金引导多方参与水源地保护并分享收益……沙龙中,王会东分享了25年来大自然保护协会在中国,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生态保护,提升保护地管理成效的诸多实践。“对于我们来说,则是希望通过更多看得见的变化实例,印证中国的保护和修复成效,进而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注意到,让大量的企业认识到,让广大的公众体会到,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才是长久之计。”王会东说道。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从山清水秀、竹海连绵的余村再出发,关于生态文明理念传播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答卷,等待着我们用更创新的思路、更坚实的行动、更有力的合作,共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