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21网站改版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盘活资源 土地生“金” │ 余庆县·向地上向地下“挖潜”用好每一寸土地

发布时间:2023-05-04 12:00

字体大小:--

访问量:

打印本页

【编者按】

     开展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创建,是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各地自然资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的一项重要创建工作。今年年初,我省余庆县、黔西市、贞丰县、普定县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示范期为2023年至2025年。


  什么是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就是要求从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方面,节约用地、减量用地、优化土地,减少矿产资源消耗等,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贵州,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全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山地多,耕地少,是贵州自然地理的真实写照。

  

     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实现节约集约最大化目标?我省4个示范县(市)究竟有些什么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利用模式?各地围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如何开展创新实践?怎样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将通过系列报道分别展示4个示范县(市)因地制宜实现土地资源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好生态修复工程,尤其是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方面的高招和实招。


余庆县构皮滩水电站。 


  “一亩土地只能产生一亩土地的价值?”

  

  “向地上、向地下要价值,释放每一寸土地的应有价值!”谈及土地资源利用,余庆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杨玲的回答掷地有声。

  

  遵义市余庆县,县域面积243.3万亩。然而,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两项面积,加起来就超过县域面积的40%。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可谓是寸土寸金。作为我省国家级创建示范4个县(市)之一,该县该如何高效统筹用好每一寸土地?

  

  近年来,余庆县坚持“控制总量、做优增量、用好流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思路,多措并举依法处置因各种原因造成的闲置土地和批而未供用地,创新用地模式,为未来十五年发展拓展了空间、争取了主动,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存量变增量,昔日“包袱”今日“宝贝”

  

  趁着春光正好,位于龙溪镇工业园区厂房B栋的贵州红鑫烟花爆竹厂技改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加快自动化烟花生产线改造施工。

  

  去年,该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入驻,盘活了曾因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的原正茂烟花的土地资产。

  

  2016年,原正茂烟花破产后,原厂房和土地被抵押给银行,处于停工停产长达7年之久,成了当地典型的“僵尸企业”。

  

  为盘活这片闲置土地,余庆县积极招商引资意向入驻园区的企业,通过法院公开拍卖,贵州红鑫烟花爆竹有限公司最终合法取得了原破产企业的120余亩土地。

  

引进新企业,盘活原破产企业土地。


  该公司董事长郭光绪说,“我们在重庆从事烟花生产,现将产业转移到贵州省,计划建成一条烟花生产线和二条鞭炮生产线,争取早日投产”。

  

  土地存量变发展增量,在余庆县通过盘活低效闲置土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案例不只一例。

  

  去年以来,该县采取企业租赁、拍卖或股份合作等多种灵活方式,积极盘活各工业园的“僵尸企业”土地资产,先后解决贵州正鑫酒业、贵州绿通公司、贵州闽兴木业等4家招商引资企业共计208亩建设用地需求,加快推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

  

  再如余庆县原国土局片区旧城改造项目所在地,曾经破旧的办公区“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化高楼,老县城的模样已完全不见了踪影。矗立在记者眼前的,是几栋超过20层的住宅楼。

  


  “项目新建住房达560套,将大大改善本地城镇人口的居住环境。”余庆县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地块属存量国有土地,原来是余庆县国土局等单位办公用地,2016年搬迁新址合署办公后,原办公用地的土地多年未利用。

  

  近年来,余庆县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将该宗土地重新收回,进行公开招牌挂,完成净地出让。

  

  目前,该地块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县城集住宅、商业、休闲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核心区,实现了存量土地的再利用、再开发。

  

环保设施“共享”, 绿色产业加速集聚

  

  “园区白酒企业通过集中处理污水、集中供能,可节约60余亩地。”


     在余庆县白泥产业园,正在建设的白酒污水集中处理厂内,几台如同钢铁巨人的污水处理设备高达10米,现场施工加紧冲刺,即将开始设备调试。

  

余庆县白泥产业园白酒企业污水集中处理厂。


  白泥产业园现已投产酒企3家,在建和拟建白酒生产项目5个,是当地的白酒产业聚集区之一。

  

  然而,白酒生产会产生大量工业废水。按规定,白酒生产企业需要配套建设污水预处理站等基础设施。

  

  如果几家企业都采取分头建设污水预处理站,会造成大量建设用地浪费。如何才能节约集约用地?

  

  去年11月,余庆经开区通过统筹园区土地,从广州引进专业公司,采取集中开发建设配套设施方式,为几家白酒企业集中建设一个白酒污水处理厂,并打造集中供热能源站项目。

  

  大家“共用”一个污水处理厂,集中供能,既实现了园区绿色集约用地,几家白酒企业更节省了额外的处理设备建设成本,堪称“一举两得”的好事。

  

  同时,余庆县鼓励、引导绿色用地项目进入产业示范园区内集聚发展,进一步节约集约用地,发挥经济规模效应。目前,已构建起贵州余庆经开区、白泥产业园、龙溪工业园、松烟创业园、构皮滩清洁能源产业园的“一区四园”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了以茶叶精深加工和酱香白酒生产为主的绿色食品工业、新型建材、新型烟花为主导的“一绿两新”产业分区分园发展模式。

  

  余庆县还将依托省内最大的绿色发电项目构皮滩水电站,增建“余庆县构思抽水蓄能项目”,进一步解决余庆县当地产业园区用电需求,打造绿色产业聚集的典范工程。


构皮滩水电站全景俯瞰。(余庆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立体式开发,创新“挖潜”土地价值

  

  在余庆县白泥产业园,一栋栋灰白外墙的标准工业厂房整齐林立,厂房内机械轰鸣生产忙。

  

  据介绍,每栋标准厂房4层左右,每一层分属一家企业。位于4号楼的余庆县青松服饰厂便是入驻标准厂房的企业之一。

  

  青松服饰厂负责人夏坤松是余庆人,20多年前离开家乡在外创业,2019年回乡创业,带动更多家乡人就业增收,他的第一家企业就是青松服饰厂。

  

青松服饰厂生产车间。


  但生产场地怎么解决?“圈地”建新厂房对于小型企业并不现实。此时,白泥产业园内的标准工业厂房恰好发挥了“大用处”。

  

  “投资风险小、回报周期短,相较江浙一带,入驻余庆县的标准工业厂房,每年可节约近28万元租金。”夏坤松说,自己租赁了园区标准厂房经营服饰厂,长期稳定带动当地100余名妇女就业增收。

  

  记者注意到,4号楼入驻的还有一家制鞋企业,其余几栋楼入驻的还有一些本地茶企。这些中小企业通过招商引资集中入驻标准厂房,获得一定免租优惠政策,既有效缓解了企业在建设初期的资金投入压力,又推进了投产见效的回报率。

  

  “通过立体式开发土地,建设多层高标准工业厂房,是有效解决工业用地紧张的方式之一。”余庆县经开区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李维方介绍,他们通过探索推广租赁制、先租后让等工业供地模式,对部分项目采取租赁制供地方式,每月增加租金收入60万元。

  

  既要“节流”,更要“开源”。余庆县坚持从源头上加强土地资源浪费防治,使开发方式从过去的外扩式转向内涵式转变。

  

  凡入驻园区的项目,严格执行投资强度标准,投资强度达每亩120万元以上的,属国家鼓励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才支持安排土地供应,严控新增建设用地。

  

  如今,放眼余庆全县,节约集约用地的案例随处可见。

  


敖溪镇花灯广场通过立体式开发,全面释放土地价值。(余庆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地上是广场,地下是商超。这样的模式在大城市很常见,但在乡镇却不常见。

  

  在我省有名的“花灯之乡”敖溪镇,当地本着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高效开发建设了敖溪镇花灯广场。地面作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场地,地下空间则通过招商,入驻了商业购物场所,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也获得了群众的点赞。

  

  余庆县副县长田维建介绍,2022年余庆县共完成处置批而未供土地7100.1亩,处置率85.24%;处置闲置土地250.8亩,处置率为51.02%。


     “让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为社会公众广泛共识,为实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更多余庆实践样本。”田维建表示,余庆县将以创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为契机,继续突出规划引领,引导资源要素节约集约科学布局;突出效益优先,充分挖掘土地开发利用的潜力和空间;强化责任落实,从源头把控违法违规用地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