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工程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实施,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
◆消除生态胁迫是人工支持引导自然修复中关键的一步,其核心是协助生态系统自然恢复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要综合考核、绿色核算,争取自然资产、经济资产、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十三五”以来,我国在“三区四带”重要生态屏障区域部署实施了44个“山水工程”项目。2022年“中国山水工程”入选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十年旗舰项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象,同时也贡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
为进一步科学、持续、有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笔者建议,从保护修复系统理念出发,抓住生态受损退化与恢复重建的关键性问题,在实践中探索解决制约绿色发展的问题。

增强系统理念的尺度认知与部门联动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实施,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笔者认为,生态保护修复系统理念的尺度认知与部门联动至关重要。尺度的选择取决于生态介质的扩展范围。例如,从我国三大阶梯的流域水文地貌尺度来考虑,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将三江源地区与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用水平衡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联系起来,影响范围从上游扩展到中游甚至下游。再比如,沙尘暴的影响,将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与北京,甚至东南沿海联系了起来,影响区域从局地扩展到了中观甚至宏观尺度。时间尺度也会影响生态保护修复的效应。由于生态过程和生态现象的时间延迟效应十分明显,需要长期观测才能发现和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因此,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绩效考核,除考量工程实施的可见指标外,还须准确判断原受损的生态系统是否已遏制退化并朝“正向演替”的方向发展。部门协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生态各要素(子系统)在生态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生命共同体中所处的层级、位置和作用也不尽相同,但其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是各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当前,由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协同开展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充分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生态保护修复先进理念与相关标准,已基本形成了“流域层面可宏观指导、生态系统层面可中观控制、场地层面可微观操作”的部门联动合力。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不代表放任不管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是我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遵循的重要原则。在这里,自然修复是指不依靠人工干预或以最小化的人工干预措施达到生态恢复的目标;人工修复是指依靠人工干预或诱导达到生态恢复的目标,也是生态修复的最基本方法。由于我国的生态保护修复,大多属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修复,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在特定区域内通过协同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我国人多地少,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存在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生态用地不足现象也较为普遍。生态保护修复不仅要使生态系统恢复到固有的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而且要提升到更高一层级的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因此人工支持引导生态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原始荒野的保护,到极度退化生态系统(如采矿废弃地)的生态重建,均离不开人工支持和引导,只是模式不同而已。对于原始的或保存较好的生态系统,通过物种与种群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引入、自然保护区的保存来实现;对于轻中度退化的生态系统,通过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培育,促进正向生态演替的生态保育;对于严重破坏退化的生态系统,通过人工干预实现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改良或改造层面的恢复重建;对于原生生态系统已消失的土地,可以转变为其他生态系统、用人工方法仿造重建原有的生态系统,或根据需求构建全新的生态系统。消除生态胁迫是人工支持引导自然修复中关键的一步,其核心是协助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其中“协助”是关键。通过土地整治消除生态修复的物理屏障,改变动植物的生境,同时选择乡土物种进行合理配置,用生物屏障助推受损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人工支持引导可以提高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的速率和效果,增加生态系统稳定程度和生物多样性水平。自然修复的本质是最小化的人工干预,但这并不代表放任不管。“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要考虑我国本土化生态保护修复的差异性,从国家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以综合管理为手段,消除生态胁迫,强化生态系统的自然更新。生态保护修复要启动适应性管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综合考核、绿色核算,争取自然资产、经济资产、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生态系统有三大特点,即要素的综合性、空间的连续性、时间的持续性。目前,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三区三线”形成了合理的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布局,解决了以往空间重叠问题,有效推动了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在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适应性管理也同样重要。适应性管理犹如人体健康管理,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是通过健康信息采集、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手段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生态保护修复也应由“开刀治病”转向“健康管理”或全程“适应性管理”,这既是应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系统演变复杂性的需要,也是应对先进适用生态修复技术模式选择的需要。当前,有一系列重大问题亟待在实践中探索解决。例如,在何种条件下启动适应性管理机制,国内外有哪些成功经验可借鉴,采取哪些技术政策措施来适应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过程中的不同变化的生态条件等。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