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会“开花”的石头——菊花石
发布时间:2022-07-14 16:29
字体大小:大-中-小
访问量:次
打印本页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是唐代诗人元稹对菊花的赞美,菊花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喜爱,文人墨客崇尚菊花,誉菊花以“清雅、高洁”的品格,与梅、兰、竹一同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在自然界中,有一块盛开“菊花”的石头,被称为地质“花卉”,异常精美奇特,这就是菊花石,又名石菊花。地质界老前辈章鸿钊先生有这样的看法:“盖当方解石结合之时,其质由散而聚,即聚即凝,向中愈密,以其余液,进流四射,辄复坚结,玉洁冰莹,宛若花瓣,或大或小,而常为菊花之形,此菊花石之所名也”。
菊花石泛指所有放射状、形似菊花的矿物集合体,产于二叠纪栖霞组碳酸盐岩层位中,它可不是花的化石,而是因地质运动而自然形成于沉积岩中的柱状矿物晶体。其原生矿物主要为天青石和菱锶矿,两种矿物后期广泛被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交代,以一点为中心,由内向外呈放射状排列,但部分含菊花石的地层中,也能见到菊花石与无脊椎动物化石共同形成的“花蕊”。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富饶贵州”展厅就展有一块菊花石,上面的菊花栩栩如生。
从菊花石的花形来看,可大致分为单花形态,多花组合形态,其中单花形态又可大致分为有花蕊、无花蕊、化石花蕊三类;从菊花石的原生矿物组成来看,可大致分为天青石型、菱锶矿型和天青石-菱锶矿混合型三种类型。广泛分布于我国湖南、广西、江苏、贵州等地的地层中,其中以浏阳菊花石最为有名,是我国最早开发利用的著名的菊花石资源地,位于湖南浏阳县永和镇浏阳河一带,深灰或黑灰色的基底中分布着的白色菊花状花形主要由天青石(或碳酸盐等化成的方解石)构成,花瓣多呈放射状对称分布。
所谓“山缘石而奇,水缘石而清,人缘石而雅,石缘菊而珍”,“藏石”一直是我国文人的爱好之一,能体现出艺术修养。菊花石浑然天成,质地细腻、形态逼真,有着自然的材质之美,既可作为观赏石,又可雕刻为精美的工艺品,早在清朝的乾隆时期,就记载过以“菊花石制砚”,从此揭开了我国菊花石雕的序幕。与部分石雕不同的是,菊花石雕匠人艺术家们要先找到花的位置,再接着安排石雕主题并设计造型,可概括为三个步骤:理花—定形—定意。可以制成山水风景、茶具烟缸、笔筒石屏、菊花盆景等等巧夺天工的工艺品,著名石雕匠人戴清升雕刻的菊花石雕《梅菊瓶》和《梅兰竹菊》横屏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除此之外,菊花石还含有人体必需的硒、锶等多种微量元素,所以菊花石茶具更深受大多数人的喜爱,使菊花的淡雅与茶叶融合得恰到好处。
绝大多数天然的菊花石都不完美,关于菊花石的品质,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但天然形成、花朵完整、花态逼真、晶体立体的菊花石更具收藏价值,人工仿制的菊花石不具备收藏价值,这也是“藏石”的原则。正是因为菊花石的珍稀,又缺乏统一的管理,过度开采使得菊花石雕原料逐渐减少,出现了不少仿制品,如“移花接木”,把完整的“菊花花瓣”移到其他石料上,用化学试剂漂白菊花石表面等等,让其失去了原本的价值,造成菊花石行业乱象。加之菊花石雕艺术的学习周期长,较为枯燥,劳动强度大,很少有年轻人愿意花费时间学习这项艺术,发展前景堪忧。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个自信”中特别强调文化自信,国家综合实力要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着很重要的位置。菊花石始于民间,是我国重要的民间艺术文化之一,要传承发展好这一文化,这类乱象行为应及时整顿,尊重大自然赋予的美,让这朵“永不凋零的菊花”绽放出华夏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