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21网站改版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贵州生态修复前沿成果与典型案例解析⑳|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煤矿治理生态修复

发布时间:2022-07-06 10:07

字体大小:--

访问量:

打印本页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贵州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涌现出一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比较显著的案例。贵州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相关部门、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等征集了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兼顾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生态问题的典型性、修复手段和方法的综合性,体现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今日展示项目

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煤矿治理生态修复

——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子项目


一、引言


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煤矿资源丰富,大河镇曾经依煤而兴,随着不可再生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以及因开采带来的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甚至成为采煤塌陷区,地区发展也因煤而变,生态脆弱与贫困落后交织叠加。六盘水市秉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充分考虑区域上下游、支干流、山上山下关系,主要生态问题及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紧迫度和优先度,在项目区域统筹部署了相应的地质灾害综合整治、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植被退化区复绿、河道环境整治等工程。

钟山区大河镇煤矿集中开采区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前后对比


二、问题


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煤矿集中开采区矿山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属于贵州省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重大工程79个子项目工程之一。通过开展生态环境调查,大河镇主要存在地质灾害、土地压占与损毁问题、植被退化、水土流失、河道破坏(淤积)、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问题七大类生态问题。


三、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一)“一张网”进行高位统筹

第一时间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针对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予以解决。创新建立健全项目联络机制网,明晰行业部门、项目业主及项目参建方各层级联络方式,打通各环节“毛细血管”,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一张网”调度管理,形成全区一盘棋、全区总动员的工作格局,确保项目统筹调度有序,协调便捷高效。


(二)强化科学谋划

(二)“一体化”实施综合治理

以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整体考虑、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为出发点,构建了“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平台公司承建、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与治理新机制,充分整合项目建设区发展改革、生态环保、自然资源、水务交通等部门政策,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土地综合整治、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水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天然林保护、生态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等项目有机衔接整合,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综合治理。


(三)强化科学管理

(三)“清单式”开展项目建设

面对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钟山区创新“清单式”科学规范管理方法,全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一是强化项目清单式管理。建立“123”项目管理机制,即:落实1张图(项目工程布置图),明确项目具体实施范围;拟定2张表(项目明细表,倒排工期表),锁定项目实施内容,落实项目责任单位,明确完成时限;下发3张单(项目责任清单、项目工作交办单、项目进展督办单),压实工作责任,对重点事项限时交办,对项目推进不力单位跟踪督办。

二是强化第三方技术支撑。通过委托第三方的方式,引进专家团队对项目建设进行跟踪监测,对项目效益进行有效评估。

三是强化各层级督促指导。项目实施期间,邀请省、市专家实地指导,政府层面组织研究项目推进会议,强化对项目实施的科学管理与督促指导。


(四)强化资金筹集

(四)“多渠道”缓解资金缺口

一是向上争取支持弥补缺口资金。加大对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水利建设等领域项目资金申报力度。

二是引入社会资本缓解缺口资金。督促责任主体切实履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主体责任,采取“三变+”的思路,围绕“矿区变园区、农民变工人、资源变资金”的“矿区三变”改革,大力推进项目区生态修复和产业布局。

三是盘活土地资源填补缺口资金。结合项目实施区域的废弃工业广场、废弃物拆除等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开发价值的土地,纳入土地收储。对于其他零星拆除的建设用地,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盘活土地资源。

四是纳入财政预算解决缺口资金。在采取项目资金置换、争取上级补助、引入社会投资、释放土地红利等措施筹集资金后,仍存在的缺口部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年予以解决。

钟山区大河镇煤矿集中开采区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前后对比


四、成效


实现项目区内现状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及监测5处,保障影响区内179户724人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经济效益显著

农户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费500元/亩,涉及800余户,每户农户(贫困户)年务工收入3万余元,带动153户农户(贫困户)脱贫;当地农户获得600万元左右的入股分红收入,预计后期每年将带来300万元的入股分红金收入;当地农户通过务工已获得务工收入473.18万元,后期预计每年当地农户通过务工可获约250万元收入。


二是生态效益突出

实现大河边煤矿煤矸石堆场及3处无主矸石山综合治理,完成煤矸石废渣综合治理面积5.99公顷,实现项目区内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区治理保护修复282.68公顷,治理河道长度5.53km,蔬菜基地土壤改良示范项目450亩。通过整治将荒山变成良田,提高土地产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