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21网站改版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贵州生态修复前沿成果与典型案例解析⑭|毕节市威宁县打造草海北坡面山生态隔离廊道

发布时间:2022-06-20 10:06

字体大小:--

访问量:

打印本页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贵州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涌现出一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比较显著的案例。贵州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相关部门、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等征集了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兼顾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生态问题的典型性、修复手段和方法的综合性,体现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今日展示项目

毕节市威宁县打造草海北坡面山生态隔离廊道

——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子项目


一、引言


草海北坡面山植被恢复工程是威宁县一项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工程区域位于草海自然保护区的北坡,处于保护区、缓冲区与试验区之间,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草海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区域,建成后,北坡将成为一条生态隔离廊道,守护草海保护区外围的生态屏障,通过生态廊道与草海融为一体,形成自然保护与城市建设协同共生。项目总占地面积270.62公顷,涉及总投资8.4亿元。

环草海北岸集雨区面山植被恢复工程治理前后对比图


二、问题


一是保护与发展(人鸟争地)矛盾突出

由于历史原因,草海水面以下的大部分仍然属于农民承包地,生态环境挤压严重。冬季候鸟常在周边耕地上取食,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农民利益受损,对草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环境综合治理造成极大障碍。


二是植被退化、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草海区域内森林覆盖率大幅降低,仅14.68%,周边环湖水源涵养能力低下,水土流失问题突出。


三是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区内大量农药、化肥通过地表径流汇入草海,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污染物对草海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四是监督管理能力薄弱

区内尚未建立系统完整的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缺乏对生态敏感因子的监测和研究,亟待加强环境监管、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应急能力及在线监控平台建设。


三、措施


(一)精准识别生态问题

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全面、系统的前期调查工作,对工作区内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损毁、水环境与水污染、生物多样性等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与评价。在此基础上,系统评估生态质量现状,精准识别生态问题,结合地方发展规划及需求,确定了以水土流失防治,植被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境为主要目标的保护修复理念及思路,科学部署生态修复工程,完善生态敏感因子综合监测网。


(二)多措并举全覆盖修复

开展生态涵养林、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给排水与电气工程、自然修复等措施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水体质量、减少水土流失、增大植被覆盖率、改善鸟类栖息地生活环境,调节区域内气候,有效修复和维护草海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发挥草海的生态功能,形成集生态与人居环境和谐共存的自然综合体。


(三)构建全过程监管体系

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加强各级项目管理和调度,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技术支撑单位多次邀请省内相关专家现场调研,加强技术支撑和指导,对项目实施存在问题提出了科学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不断完善工程实施总体思路和方案,为项目实施提供全程项目管理及技术保障。


四、成效


(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造林恢复植被203.46公顷,区域森林覆盖度达6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7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88%,筑牢了高原喀斯特湖泊(草海)生态保护屏障。


(二)生物物种多样性提高

在北坡面山集雨区实施草海生态林种植,在黑颈鹤栖息地实施人工种草,开展水生蔬菜种植试验,引导群众改变种植品种,有效减少大量施用化肥对草海带来的持续污染,改善了草海的生态环境,使区域内的生物资源,特别是黑颈鹤等保护对象进一步得到有效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得到增强。


(三)草海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通过开展草海北坡面山湿地的生态保护修复,将草海与城市人类活动进行隔离,形成隔离生态缓冲带,成为保护草海的一道重要生态屏障。与此同时,突出提升湿地主导功能,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提高草海湿地的生态承载力,调节区域内气候,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四)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

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变成实实在在的举措,逐步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生态观和生态理念,大力弘扬绿色文化,积极传播生态价值观念,治理后的草海已然成为湿地知识科普与生态环境教育的窗口,全面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动员共建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