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态修复前沿成果与典型案例解析⑨|清镇昔日汞污染土地今日变生态公园
发布时间:2022-05-20 12:03
字体大小:大-中-小
访问量:次
打印本页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贵州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涌现出一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比较显著的案例。贵州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相关部门、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等征集了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兼顾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生态问题的典型性、修复手段和方法的综合性,体现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为激励贵州省从事生态修复的单位继续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同时广泛宣传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成功范例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注度,推动贵州省生态修复工作持续稳定发展,近期,贵州自然资源将陆续推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供学习交流,敬请关注!
今日展示项目
清镇昔日汞污染土地今日变生态公园
一、引言
贵州省水晶有机(集团)有限公司1971年投产汞法醋酸生产工艺,在约27年的生产过程中,将含汞的生产废水未经有效处理,排入贵阳市饮用水源地百花湖上游河段东门桥流域(左二支流)、猫跳河流域,致使大量含汞废水污染周边环境。清镇市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以科技支撑为引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系统治理,按照“污染物不迁移、不扩散、风险可控”的思路,投入1.6亿元对该污染土壤进行彻底治理,创造性地将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与公园建设相结合,实现了从“昔日污染地”到“今日生态园”的转变。
清镇市汞污染治理前后对比图
二、问题
周边居民使用含汞污水进行灌溉,造成青龙村土壤污染,据估算,累计进入该流域以及周边农田汞达100余吨,受污染面积约560亩,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三、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担当作为
清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党政齐抓共管,加强汞污染治理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调度,成立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切实做好项目监督管理,有力有序推进工程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
(二)以科技为引领,创新治理模式
1.开展基础调查,摸清污染状况
在汇总1971年至2000年间五次汞污染调查基础上,2016年再次开展场地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摸清场地内土壤和地下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分布情况,查实河道底泥及灌溉渠周边耕地土壤汞污染情况,核实受污染面积约560亩,测算累计外排汞量100余吨,为后续精准制定治理方案打下坚实基础。
2.引进科研团队,注重治理实效
土壤汞污染治理难度大,目前已有技术普遍存在成本高、效果差、周期长等问题,缺乏成熟、可借鉴的治理技术和模式。2012年,清镇市曾开展低温热解治理试点项目,经测算治理该片区域(约560亩)需投入3到4亿元,全部处理完需要近50年,最后留下的只有贫瘠土地再还给农户进行耕作,修复治理成本高,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融合低。为寻找一条安全可靠、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治理方案,清镇市多方寻求汞污染治理技术,多次组织团队向省、市有关部门汇报对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清镇市组建了以中科院地化所为主,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市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参与的科研团队,前后经历9次论证,提出多种方案进行比选,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明确只要受污染土壤颗粒不进入水体,风险就可以控制;在受污染土壤上覆土5cm,可减少80%以上汞蒸气挥发至大气中;植物根系抓牢固定干净土壤,减少雨水冲刷和地表径流带走表层土壤,可使片区范围安全可控。最终确定采用“覆土+植物修复”技术作为清镇市汞污染历史遗留问题综合治理的主要技术,同步建成生态公园的方式进行治理。
3.坚持科学治理,明确治理路径
在治理过程中,清镇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省、市嘱托和全市人民期盼,将治理工作分成两步走:第一步实施540亩土地生态修复,通过河道清淤、建设河道阻隔墙以及覆土植物修复等方式进行治理,共对东门河河道清淤5公里,清出淤泥6万余方,覆土约4万余方,覆盖植被2万平米,在河岸边修建2.7公里阻隔墙;第二步开展水晶集团醋酸车间20亩汞含量较高区域治理,采取“覆土+植物修复+修建围墙+排水沟”的方式控源,重点做好风险管控,截断污染途径,避免人体直接接触。
(三)坚持系统治理,实现造血管理
清镇市结合区域优势和实际,从治理方案制定到修复治理过程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生态产业化号召,将土壤修复治理和生态公园建设深度融合、统筹规划建设,让项目自我造血,增强地方政府做好环保治理项目的信心。项目结合公园建设要求,除种植各种树木8000余株、修建健身步道、休闲广场、文化长廊、大地画廊、篮球场、儿童游乐区等免费公共设施外,还建成可经营收费的五人制足球场、羽毛球馆等。清镇市通过引入社会资源,盘活羽毛球馆、5人制足球场等竞技类体育资源产业,用体育产业的经营利润反哺公园维护管护,减少财政负担,实现财政断奶甚至贡献稳定的财税收入。
清镇市汞污染治理前后对比图
四、成效
清镇市青龙村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并建成生态公园,带动周边房地产和地价上涨,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环保治理工程与产业类项目的高度融合,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范。该项目得到中央、省、市认可和肯定,省外也多人次前来参观学习,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国环境报、贵州日报、贵阳日报等媒体先后予以报道宣传。中国环境报指出,该项目为全国汞污染治理和污染地块修复提供了“清镇样本”,对该项目予以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