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21网站改版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贵州生态修复前沿成果与典型案例解析⑧|毕节市赫章县草地环境生态保护修复

发布时间:2022-05-19 10:14

字体大小:--

访问量:

打印本页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贵州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涌现出一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比较显著的案例。贵州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相关部门、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等征集了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兼顾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生态问题的典型性、修复手段和方法的综合性,体现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为激励贵州省从事生态修复的单位继续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同时广泛宣传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成功范例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注度,推动贵州省生态修复工作持续稳定发展,近期,贵州自然资源将陆续推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供学习交流,敬请关注!

今日展示项目

毕节市赫章县草地环境生态保护修复

——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


一、引言


赫章县生态保护修复区位于乌蒙山区腹部,是乌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国家生态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县草地资源丰富,有可供开发利用的牧地总面积122.74万亩,其中草丛草地92.9万亩、灌木丛草地22.88万亩、疏林草地4.35万亩、人工草地10.5万亩。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赫章县启动实施草地环境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高原喀斯特、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块进行林下种草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新建了人工种草2.15万亩,草地生态系统修复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率达70%以上,修复区草原综合盖度达到88%以上,实现项目区800余个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赫章县草地环境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治理前后对比图


二、问题


赫章县是以山地为主的高原山区,喀斯特环境脆弱。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大规模的矿业活动、农业开发以及其他人为干扰损坏程度日益加剧,加之其地形极为破碎,山高坡陡,植被覆盖率低,水流冲刷力强等自然因素,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已超过土地总面积的61.2%,石漠化面积达223.9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9%,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程度的加剧,严重危害生态屏障安全。


三、措施


(一)因地制宜,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

按照宜草则草生态保护修复原则,根据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分区施治、精准施策。采用以多年黑麦草、白三叶、鸭茅混播等多种牧草混播建植草地,全部用于林下种植,实施后长势效果较好。


(二)多措统筹,构建“一体化”保护修复体系

以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整体考虑、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为出发点,打破治山、治水、护田、护林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在县人民政府高位统筹下,充分结合自然资源、林业、生态环保等相关部门政策,形成统战合力,紧密结合地方发展规划及需求,将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加快构建大生态与大扶贫深度融合、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制度体系。


(三)科学管护,积极探索草地运营管护机制

人工草地建成后,根据生态保护目标和标准,建立健全后期管护规章制度,明确管护主体责任和义务,竖立碑牌标注,以村为单位实行管理,配备专业人员负责草场的管理,实行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确保工程发挥长期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赫章县草地环境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治理前后对比图


四、成效


经过不懈努力,全县草地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实施人工种草2.15万亩,草地生态系统修复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率达70%以上,修复区草原综合盖度达到88%以上。

项目区内优质牧草种类增多、比例加大,大大提高了草原承载饲养能力,使610人以上养殖人口脱贫,800余个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辐射带动周边200多农户发展黑山羊养殖。每年可大量出栏优质黑山羊,将带动当地农户及周边地区的肉羊产业及饲料业、肉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草食家畜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