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21网站改版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贵州生态修复前沿成果与典型案例解析|谱写红色赤水绿色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2-04-28 15:59

字体大小:--

访问量:

打印本页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贵州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涌现出一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比较显著的案例。贵州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相关部门、市级自然资源主管等征集了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兼顾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生态问题的典型性、修复手段和方法的综合性,体现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为激励贵州省从事生态修复的单位继续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同时广泛宣传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成功范例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注度,推动贵州省生态修复工作持续稳定发展,近期,贵州自然资源将陆续推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供学习交流,敬请保持关注!



今日展示项目

赤水市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

——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子项目


一、引言


多年来,赤水市秉持“生态立市、生态强市”的发展要求,紧扣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围绕赤水河及重要支流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性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着力解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了低效建设用地整理、裸露边坡修复、矿山环境治理及弃土场修复等措施,修复土地24.55 公顷,新增耕地8.43公顷。兼顾生态防护与行洪安全,对河道岸坡实施修复治理,治理河道8公里,区域生产空间格局得到优化调整。奋力谱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赤水篇章,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二、问题


近年来,由于受特殊的地质地貌和人类活动影响,赤水河部分支流不同程度存在水土流失、农村面源污染、河道岸坡垮塌、白鹭等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受干扰等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大同河流域调查发现微中度侵蚀面积 111.32公顷;岸坡冲刷严重点58处,长度3.7公里,面积222.3公顷;裸露边坡18处,面积10.5公顷;区域内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存在27处不规范倾倒点。习水河、大同河流域有小水电41处,2024年前需全部拆除修复;存在58处岸坡垮塌点,塌岸总长度8公里,体积约16.5万立方米,岸坡垮塌严重破坏水陆生态环境,河道行洪不畅影响两岸居民生产生活。



三、措施


(一)一个“精准”明方向

充分运用航测、物探等技术手段,开展1:2 千全域航测、1:1万环境地质调查,聘请贵州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等,采取实地调研与群众访问调查相结合,对水文、地质、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开展全方位调查分析,形成可操作、能落地、有导向的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总计出动技术人员40人次开展为期4个月的调查作业,调查区域36.2平方公里,重点河段15.78公里,发现环境问题5类248个,形成调查分析报告5份。


(二)两个“强化”保实施

一是强化组织保建设。县级建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调度;部门建工作专班,检查督导推进;乡镇建指挥部,主抓项目建设。组建了县级领导小组1个,部门工作专班2个,乡镇级指挥部3个,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二是强化责任促进度。落实人员责任,蹲点督导,及时解决存在问题;落实时限责任,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按时竣工;落实质量责任,实行群众监督、专业检测双举措,避免返工延期。通过监管部门蹲点督导、技术单位全程服务、专家团队跟踪指导、质量审计全程介入方式,日调度、周总结、月通报,及时化解疑难杂症,切实保障项目有序推进。


(三)三个“宣传”助目标

一是深入群众宣传,提升认同度、支持度。组织开展群众会20余场次,前后发放调查问卷 500余份,充分征求社情民意,了解群众满意度,将群众期盼和生态保护修复有机结合,实现群众环保理念和项目社会效益“双提升”。二是利用各级平面媒体、网络等融媒体宣传,全面展示项目形象和成效。通过地方政府网、公众号宣传 10余次,国家新闻媒体报道1次、部门网站报道 1次。三是邀请省内、外资深专家深入项目区指导,宣传该项目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助力乡村振兴成效。组织专家团队调研指导 7次,承担全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经验交流现场会1次、调研1次。


(四)四个“模式”固成效

一是“局部+区域”共治保目标。立足赤水河和长江上游珍稀鱼类等保护要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 对大同河、习水河等重要流域开展系统、全面生态修复。项目区域整合了雨污收集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流域小水电拆除、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低效建设用地整理、矿山恢复治理等工程, 有力实现了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系统修复,践行了“生命共同体”目标。二是“企业+政府”共建助成效。采用行业主管、属地政府主抓、平台公司主建模式,高效组织项目推进。通过PPP模式引入市场类企业开展污水收治、环境改造等,系统修复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三是“政府+村居”共管保运行。县、乡两级建立河长制、林长制、禁渔等工作机制,明确重要区域管护责任,定期开展检查督促,指导问题整改。按照“谁受益,谁负责”原则, 及时将项目移交管护,明确镇、村两级管护主体,履行管护义务,切实巩固项目长远效益。四是“专业+农户”共投促增效。聘请贵州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开展区域鸟类鱼类群落监测,建成监测站点 1个,强化项目后期目标绩效监测运行。以政府出资、专家出技、农户出地模式,将原有低效建设用地修复整理,引入国家菌草中心建设“菌草试种基地”,建成菌草基地20亩。



四、成效


(一)优化空间格局,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对区域内低效建设用地整理、裸露边坡修复、矿山环境治理及弃土场修复等,修复土地 24.55公顷,新增耕地8.43公顷,区域生产空间格局得到优化调整。兼顾生态防护与行洪安全,对河道岸坡实施修复治理,治理河道8公里,保障了两岸群众生命安全,有力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展理念。通过对原有生态空间修复治理,调整优化生物布局,完善亲水步道、生物隔离廊道11.2公里,建立白鹭岛核心保护区0.18平方公里,修复低效建设用地服务群众休闲场所2处,进一步提升流域生态美感,打造了一个茶余饭后好去处,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有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立足系统治理,促生态质量全面提升

紧扣赤水河流域保护目标,围绕一级支流大同河、习水河实施系统修复治理,进一步改善了流域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现状,流域绿水青山得到呵护,生态环境持续 向好,全面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成功举办了全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经验交流现场会,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成功尝试,有力助推赤水市“两山理论实践基地”建设。


(三)助推产业发展,促经济效益提质增量

通过区域系统修复治理,将适宜地块纳入林地资源管理,助推生态竹产业发展。结合林下生态养殖和石山石斛种植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生态产业,形成“山上种竹、林下养鸡、石上栽药、水中养鱼”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通过改善生态环境现状,既保住青山绿水生态环境,又打造人富民安的社会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双盈利”,让“绿水青山”转变为一座座“金山银山”。


推荐单位 遵义市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