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党政一把手谈耕保 | 施秉县:打出耕保“组合拳” 护好山地“饭碗田”——访施秉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甲乙
发布时间:2025-11-07 13:50
字体大小:大-中-小
访问量:次
打印本页
近年来,黔东南州施秉县因地制宜、紧锣密鼓地推进一系列守住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保护耕地生态的措施落地见效,为粮食稳产增产、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供重要保障。
施秉县在推进耕地保护工作过程中,开展了哪些工作?存在的难点有哪些?攻克了哪些难关?取得哪些亮点经验?下一步,施秉县将如何扎实推进耕地保护工作?近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施秉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甲乙。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施秉县耕地资源现状。
王甲乙:施秉县位于黔中丘陵向湘西山地过渡地带,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境内云台山、佛顶山、金钟山等群山起伏,海拔415-1869米。用地结构呈现“七林两田一其他”特征。
全县国土面积1531.84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34.7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28.53万亩。县域土质优良、富含有机质,加之高原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水稻、玉米等作物及多种中药材种植。依托这些优势,施秉县已成为全国三大太子参主产地之一,产量占全国1/4,销量超50%,特色农业优势显著。
记者:近年来,施秉县在推进耕地保护工作过程中开展了哪些工作?存在的难点有哪些?克服了哪些困难?
王甲乙:在推进耕地保护过程中,施秉县不畏喀斯特地貌的天然制约,不惧资金技术的现实短板,以一套精准务实的“组合拳”,将困难挑战逐一转化为攻坚克难的生动实践。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有三个方面:一是受自然条件制约。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导致土层薄、地形复杂、空间破碎,13.6%县域国土面积坡度大于25度,严重制约机械化、规模化种植。二是受人为因素挑战。部分区域耕地“非粮化”倾向显著,且部分群众耕地保护意识有待加强。三是受资金技术影响。县级财力有限、技术支撑力量相对薄弱,影响工作深度和广度。
针对上述困难和挑战,我们积极应对:一是强化宣传引导。加大耕地保护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有效提升了群众耕地保护意识。二是整合资源技术。积极向上争取并整合各类资金、项目资源,同时寻求技术合作,着力破解资金与技术不足问题。三是健全保护机制。积极探索推广“合作社+农户”土地流转模式,在现有条件下促进规模经营;同时将持续加大监管力度与资金投入,探索完善耕地保护长效机制,久久为功。
记者:经过多年努力,施秉县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取得哪些突出成效和亮点经验?
王甲乙:耕地保护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政治任务。我县始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以下成效与经验。
一是建体系、明责任,筑牢耕地保护“防火墙”。我县构建“主要领导牵头抓总、部门协同联动、县镇村三级共管”机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细化各级职责任务,织密耕地保护责任网络。通过责任体系闭环管理,从源头严格控制违法占用耕地“非农化”问题,筑牢了耕地保护第一道防线。
二是提质量、强基础,激活耕地生产“新动能”。针对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实际,重点推进两项工作:探索“小田变大田”“低产变高产”改造路径,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配套完善灌排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实用技术,持续提升耕地肥力与综合产出能力。
三是拓空间、创效益,探索耕地保护“新路径”。施秉县坚持目标导向,秉持“以恢复为主、开垦为辅”的理念,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废弃工矿用地复垦等项目,深挖耕地后备资源,有效拓展耕地空间。近五年来,全县累计入库补充耕地4425亩,耕地指标流转资金4.4亿元,为县城发展建设项目用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记者:下一步,施秉县将如何扎实推进耕地保护工作?
王甲乙:施秉县将以“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为核心,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原则,通过六大举措扎实推进耕地保护工作,构建全链条、立体化保护格局。
一是构建多元化宣传矩阵,筑牢思想防线。聚焦耕地保护“六个严禁”“八不准”等政策法规,创新“线上+线下+文创”宣传模式。线上开展政策解读,线下组建宣讲专班深入田间地头,结合地方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案例警示教育,推动护耕意识从“要我护”向“我要护”转变。
二是建立健全土地网格化管理机制,强化执法震慑。通过注册县乡村三级网格员,将土地巡查排查任务落实到网格、责任到网格,对非法占用、破坏耕地行为“零容忍”,确保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
三是实施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优化空间布局。对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分析、评估,建立“优进劣出”管理机制,按程序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先将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核心粮田。
四是推进耕地恢复与占补平衡,守住数量底线。科学编制耕地恢复过渡期方案,实事求是按照“三个一批”进行分类处置。对耕作层良好的地块“认定一批”纳入严格保护,对集中连片地块“恢复一批”优先复耕,对不适宜耕种地块“置换一批”优化布局;补充耕地严格执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的标准,确保新增耕地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并上图入库。
五是深化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夯实产能基础。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为基础,实施“地力提升+设施配套”双轮驱动。推广保护性耕作、有机质提升等农艺措施,开展退化耕地治理,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档案;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设施,同步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提升耕作标准化水平。
六是健全协同考核机制,压实保护责任。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明确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及各乡镇职责,建立“分工明确、配合紧密”的跨部门会商机制;严格开展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目标责任制考核,对成效突出的予以资金奖励,对履职不力的严肃问责、终身追责,形成全县“一盘棋”护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