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自然资源局探索“四型”模式 推进石漠化治理
发布时间:2020-11-20 19:09
字体大小:大-中-小
访问量:次
打印本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清镇市作为全国100个石漠化治理试点县(市)之一,自2008年开展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来,市自然资源局采取“四型”模式推进石漠化治理,全市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据统计,2008年以来,清镇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总投资11109万元,完成石漠化治理197.08平方公里,完成林业植被建设13482.6公顷,其中封山育林7794.3公顷,人工造林5688.3公顷。
一是帽果蔬立体型治理模式。探索“顶带帽—腰系果—坝种蔬”综合治理模式,解决单一植被修复效益低的问题。红枫湖镇簸箩片区采取坡上封山育林,坡腰种植防护林、经果林,坡麓栽植高效经果林,坝子地发展绿色蔬菜模式,并在下游修建排洪渠道,解决洼地内涝,稳定粮食。目前全镇已种植13649亩经果林,3647亩防护林、助力106户(268人)农户脱贫,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是草畜牧融合型治理模式。依托“公司+协会+农户”的草地建设与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解决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农民致富的问题。在红枫湖、站街等乡镇建立奶牛养殖示范区,将农户的牲畜集中养殖,由协会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农民从中受益6500元;以暗流、王庄、流长、新店等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商品肉牛养殖,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户种草养禽;在发展养殖业的过程中,购进饲草机械259台、修建青贮窖9168立方米、大力推广棚圈的建设,提高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由被动转为主动的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抑制石漠化产生与恶化。
三是林果蔬生态型治理模式。探索“林(草)—果—蔬”结合的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农业导向型模式。按因地制宜、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以封山育林育草、造林种果种蔬、修建工程保良田为核心,以红枫湖镇、站街镇、卫城镇、新店镇、王庄乡、流长乡为主,同步规划建设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7000亩,实现多元发展、惠农富农,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协调。
四是经果林经济型治理模式。探索“林—果”协调的人工造林与林产业导向型模式。站街镇的高堡和龙井等小流域按照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林经济的基本思路,以“特色经果,立体农业”为核心,建立了1500亩经果林,累计创收50万元,通过石漠化治理经果林种植,既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又改善了传统农业耕作对加重石漠化土地状况的趋势。
(撰稿:田旭娇)